新闻中心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
来源: | 作者:pmt802c7b | 发布时间: 2018-08-18 | 3110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不同的独特安排,既带来了...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广东自贸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国际贸易新业态、推动金融服务业快速集聚、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等多项举措,截至2017年底,区内累计新设企业21万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639家,实际利用外资128.5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设立企业226家。
依托相对高端的产业发展基础,广东自贸区正率先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合作探路。



协同共治▶▷
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23个站点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和香港、澳门三地,公众点击地图上的对应蓝点,每个站点都可以查询6种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逐小时数据以及日平均数据都一目了然。
“过去十多年来广东与香港、澳门等地在污染联防联控、环境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密切而有效的合作。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就是显著的成果之一。”省环境监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2002年粤港共同发布改善珠三角空气质量联合声明,开启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联控先河。2005年建成并运行我国第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并与国际接轨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从2006年开始,每年分别发表半年和全年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报告。2014年9月该网络的空气质量监测范围扩展至粤港澳三地。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一直以来,广东用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制度、监管措施保护东江,截至2017年12月,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
粤港澳三地海域相连。近年来,粤港双方不断推进海洋环境管理合作,开展渔业管理、中华白海豚保护、水产养殖和赤潮预警监测等事项合作,共享互通监测数据和技术。设立粤港海洋环境管理专题小组,建设应对海漂垃圾通报警示系统,严厉打击海上非法倾倒垃圾行为。


 去年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要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不但要打造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也要打造成生态环保最优的湾区,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鲁修禄说。
目前,粤港两地已签署《2016—2020年粤港环保合作协议》,建立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两地减排目标、开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控制船舶排放。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功能上要实现‘错位’的话,那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就必须要实现‘协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和深度的合作网络,并在目标、规划、政策、标准上做到“协同共治”,以此打造优质环境共同体。
随着粤港澳三地环保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天蓝水清、绿色低碳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