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美国,与中国冷战的代价是高昂的”近日,《华尔街日报》以此为题发出一篇非常犀利的文章。
正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可谓是打了足足两年,即使美国面临这数百万人感染covid-19,10万人的病亡;即使面临着全国上下为种族歧视游行示威,半数以上的州需要国民警卫队介入的局面,还不忘给我们添点堵。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正在考虑设立250亿美元的“回流基金”,并且加强了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围剿。美国政府还将目标对准了中美人员交流,放慢或取消了对希望在美国科技公司工作或在美国高校学习的工程师和学生的审批。而在6月3日,美国单方面宣布自6月16日起暂停所有中国航空公司往返中美的客运航班。这一切让人产生万千外资企业集体离开中国的错觉。
事实上,许多美国企业对此,反其道而行之。近期,美国企业霍尼韦尔公司的新兴市场总部暨创新中心落户武汉;特斯拉公司宣布扩大上海工厂产能;埃克森美孚广东大型乙烯项目正式开工;开市客积极筹备在上海开设第二家门店;星巴克公司宣布将在华建设一座咖啡创新产业园……
一切的背后在于当前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球供应链瘫痪、各大经济体几乎停滞的时候,唯有中国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且逐步复工。也在于中国拥有14亿人口达市场的吸引力;也在于来自不断扩大开放和不断优化的经营环境的“软实力”。而最重要的是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里面所有的工业类目国家,这意味在中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的“硬实力”。如果说美国企业是因为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及庞大的市场让他们“留”下来的话,那么大量企业从东南亚回迁又是怎么了呢
一家中国鞋厂老板转战越南仅一年就放弃了投资500万元的工厂;一名东莞鞋厂老板在越南投资700万元建工厂,才两年后就主动停产,把厂房转租……最近,传来不少越南服装厂、制衣厂倒闭的消息。虽然东南亚有着廉价的劳动力,但是会发现很难招到熟练工,而且政府为了支持度而不断提高的基本薪资及越来越严厉的环境要求等都大大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而没有像中国一样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都给外迁企业带出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