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气候峰会特使约翰·莫顿表示,中国的承诺可以帮助世界避免“灾难般的气候变化”。他同时呼吁全球其他国家跟随中国的脚步,减少碳排放。
美国前气候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认为,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的发言是一个“重要的大新闻”,这个时间点离2050年越近越好。总体来说,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
“这个倡议可能改变全局。”9月23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总监曼努埃尔普尔加比达尔(Manuel Pulgar-Vidal)高度赞赏中国的倡议,认为“在全球减排面临鸿沟、气候治理面临赤字的关键时刻,中国宣布的新目标传达出非常重要的积极信号,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国际领导力。中国的行动将给全球各国、尤其是各主要排放大国施加影响力,推动各国采取更果断勇敢的行动。”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认为,目前我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2摄氏度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至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此外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不过,对于中国作出的承诺,不少机构和专家都对具体举措提出了疑问。汇丰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分析师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的声明“令人惊讶但可喜”,但对于未来40年内的具体举措,目前“还没有细节”。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量占全球约28%。彭博社也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开采和燃烧的煤炭占世界的一半,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
咨询机构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 & Co.)分析师尼尔·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表示:“中国正在考虑的事情前所未有......能源组合种类越多,转型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全球知名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亚太地区副主席加文·汤普森(Gavin Thompson)称,“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达成如此宏大的气候变化目标,那就只有中国了。”
“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和协调已经被证明在达成经济目标上十分有效。就像中国在过去40年里的经济转型一样,中国在未来40年也能进行成功的排放转型。”
汤普森指出,中国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计划,很可能成为“全球能源市场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他预测,中国未来对增加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池存储技术上的投资几乎肯定将成为重点。
中国一直在行动
9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问题时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化学品等领域国际环境条约义务,取得显著成效。
汪文斌介绍,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已超额完成2030年森林碳汇目标。中国通过切实行动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持续作出积极贡献。
2016年11月,中国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从低碳引领能源革命、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方案》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去年11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显示,经初步核算,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这个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他还表示,“十四五”期间,继续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稳妥地支持和鼓励部分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达峰行动,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路线图和落实方案。继续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作为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