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亚地区
南亚地区空气污染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位居榜首。重工业发展、机动车尾气、能源结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区域空气污染的原因,且该区域各类工业企业对污染控制不重视,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水平低下,多数废气不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是区域空气污染最受关注的污染物,南亚很多城市的 PM10 水平早已超过国际规定标准的数倍。PM2.5 及总悬浮微粒项目(TSP)的浓度水平都在升高。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就 SO2 、PM2.5 和 NOx 的污染情况来看,总体上呈加重趋势,大气环境质量呈恶化态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各类项目的落地实施,区域内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将持续加大,因此,需要沿线国家加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事实上,由于地缘关系,沿线国家间已经在环境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其中也有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包括互助协议的签订、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设备的推广应用等。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气环境领域合作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诸多资源环境问题,为此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在国内开展大量工作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合作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周边的一些国家。根据现有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的梳理,与邻国的合作主要以各类协定、协议形式为主,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的合作,大气环境污染方面的机理研究、合作机制、监控体系建立等 [2,4,5],如表 2 所示。
表 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情况
(二)沿线其他国家间的合作
除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外,沿线其他国家间也在大力开展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的相关合作,包括国家或区域间的环境保护协议、合作计划、工程项目、技术合作备忘录等形式,如表 3 所示。
表 3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地区或机构在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情况
总体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沿线其他国家间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双边、多边协议、论坛、发表宣言和对话以及民间交往等层面,且一般都包含在总体环境保护协定中,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达成的协定多缺乏实质性规定和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设备以及包括大气环境监测在内的服务业的交流和合作方面仍然非常欠缺。因此,未来沿线国家间在大气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大气环保产业来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走出去”的机遇。
(三)沿线国家的主要合作需求
当前,“一带一路”六大板块区域包括中亚、蒙俄、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与中东,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迫切,且多数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南亚等国自身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比较落后,缺乏治理设备,因此在大气环保监测技术设备、污染物治理技术及设备、大气环保设备、设施运营、维护和维修服务等方面需求旺盛 [1]。具体来说多数国家主要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连续排放监测设备、源排放测算技术、废气泄漏检测设备、烟气脱硫设备、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尿素制氨试剂技术、氧化型催化剂、催化转化器、仪器检查 – 调整 – 维护 – 维修服务等领域合作的需求较多,这些领域也是今后我国大气环保产业“走出去”需要优先考虑的领域。
四、我国大气环保产业走出去潜力分析
(一)我国大气环境工程技术与设备水平评估
我国的环保产品与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一方面,我国与其处于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我国的环保企业更能充分理解他国的具体难处和现实情况,更易根据他国的实际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中国物美价廉的环境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竞争优势 [6]。这两方面的优势为我国环保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创造了条件。
“十五”以来,我国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治理方面,围绕电力行业烟气超低排放、非电力行业(钢铁、水泥、焦化、玻璃等)等,研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布袋、湿式电除尘,湿法、干法脱硫,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及蓄热式燃烧(RTO)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非常规污染物减排的技术与装备,整体技术处于与国际先进技术并跑水平,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7~9]。随着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的实施,各种环境保护配套政策和监管举措的相继出台,对烟尘、SO2 、NOx 的排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促使我国燃煤电站、钢铁等行业污染控制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装备持续更新升级,相较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